所謂「法無我」,說明了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此中並沒有所謂主宰、不主宰的問題;此即,有別於一般世人以為 ——「我是主宰」的普遍認知。

      「我」是二元對立法當中,所塑造出來的一個假相,也正是這個假相讓我們誤認為「它就是我」。於是乎,我們就恆常依持著一個我的存在。然而,這一個自我的假相,則是依賴著虛幻的外境,才得以生存;換言之,自我的存在它需要外在的承認與肯定。也因此,凡夫眾生特別需要人家的尊重、關愛,與鼓勵。

       此外,自我的存在它需要秀出自己;儘量地將自己外顯,用以獲得他人對於自我的重視和肯定,也就是一般所謂「表現慾」、「控制慾」與「權力慾」的展現。福報大的人,他可以很順利的將自我呈現出來;而福報不足者,通常會因為無法展現、得不到他人的讚賞,表現出一個弱者的姿態,並於無形中透露出需要他人安慰、扶持、同情與關懷等訊息。

 簡言之,一個「假我」通常會呈現的兩個特色;一、需要取得外界的認同,二、恆常地希望能夠秀出自我。相形之下,朝著這兩方面發展的人,一般則會是具有相當強烈的自我意識。然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帶有這些傾向;只是希望說透過學佛、修行,能夠慢慢降服、消彌那一種無始時來、根深蒂固地「高舉自我旗幟的熾然氣勢」!

 因此,行者在從事心靈改造工程中,所面臨的最重要課題,也就是「破我執」,達到「無我」;於此,我們則必須從「觀法無我」來著手進行。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都是從因緣而來,無有自性;換句話說,「我」是一個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事相狀態,是因緣和合而有的!

 倘若深深的體會一個問題,何謂「樹神」?乃至「山神」、「河神」、「石頭神」等,完全都是相同的原理。樹木、山、石頭等,也都是因緣際會、四大和合之下,所產生;又,因為有生命住於其中,也就是這些諸多的神祇。然而,我們所認識、熟悉的這些外在境界(包括:山河、大地、樹木、石頭,乃至色身),其實並非真正住在裡面的那個我;相反地,借住於此四大假合身軀的那個,才是真我!

 「我」,是因緣和合所起的一個顛倒!其實,於六根門頭裡,每當接觸六塵境界時,有一個能夠隨意進出、自在出入的「無位真人」。而所謂「觀法無我」,也正是從這地方下手;亦即憑藉著「假我」來作為媒介,去找到那個無位真人。要是能夠以現在的顛倒,去肯定那真實生命的時候,就叫「成就了」、「當家作主」,或稱「本來面目現前」!

 菩薩學處,從這裡下手、開始學習,這個就是「處」,故稱「念處」!亦可說為「念住」,住是「安住」的意思,也就是要安住在於這四種狀況當中!四念處,共有四個材料可以讓我們做很好的應用。倘若真要成佛作主,這些就已經足夠了!但重點是要懂得那個方法。假如將「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四個分開來觀時,稱為「別相念處」;它的重點在於「材料」上面,具有一定的次第,比較適合初學的行者來做修學。

 另一個是「總相念處」,也就是總和四個同時起觀;此時的重點則在「觀」字,它所特別強調的是「方法」,適合具有一定程度的行者修學。也就是待我們一一分解動作都熟練之後,再彙總一起;此時,材料雖然是四個,但是卻交融成為生命的全方位,亦即全部變成了我的生命因素!換言之,當我們在觀照一切事物時,不管是從那個角度切進來,各種塵境、各種法塵的動搖,我都能夠有辦法掌握。

 當我們能夠銷歸自性時,所展現出來的正是全方位的生命觀。而我們於日常修行的「觀照」,就可以發揮作用,而進入到「照住」,再由照住發展到「照見」;那時也就能體會,何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簡言之,「四念處」其實也就是般若智慧的基礎!

 有別於一般佛學辭典中所能找到的答案,從行法中來談四念處,它是「甚深般若」,關鍵在於「行」,而不在解。然而,到底怎麼起觀?觀法如何建立起來?又該如何突破?這些則是有賴於諸位行者,自己本身實質上的經驗與摸索,才能再做進一步的檢討。亦即,要從力行、實踐當中,把我們的生命給兌現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eseey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