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學理念的架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治國而言,此為
總綱領,純理上的一種概念; 若轉化為條目,即是孟子所言: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若再轉化成具體的治國事項,則為
孟子答梁惠王的一段,如《孟子‧梁惠王(上)》云: 不違農時,
穀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
材木不可勝用也。 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
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此答,於今尤為可貴,粗看似乎如今人口眾多、地狹、糧食不足,
事實上是「節流」之意; 然今舉世大量浪費,到處掠奪資源,是舉世
動盪也! 今時中國亦正處此亂世之中,欲免其共業之禍,唯有力倡
「大學之道」,方能培養國人對抗匱乏的能力; 唯需有一套能適應資源
匱乏的生活哲學,社會大眾才能安然適泰,否則,極易引發社會的動盪
不安。 而我國文化中之精華者,即此「大學之教」特重心靈建設以及
靈性教育!
在我國的「大學」教育中,尤其是家庭倫理的重建是當務之急,一切
資訊的傳達務要經由家教系統。 家庭倫理,應包括家庭、職場、官場、
學校系統,以及宗教系統; 此在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中,
有詳細制度。「社會穩定制度」是中國重中之重的社會建設,重點不在
表相的西方社會制度,而是在人心中的社會穩定機制。 因之,依于
「大學之道」,首先應建立「大學之教」; 教之重心在「正心」──
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先致其知; 欲致知,則在格物; 故
待人接物、應對進退等,即是「大學」之始也! 唯今之學校所不教也!
社會之穩定,可憂也!
欲臻世界大同之目標,必先架構「大學社會」之建設,此之一套社會
制度,唯中國有數千年之基礎; 唯此大學社會架構之制度,和諧社會
之基礎可成,「最適合人居的世界」方可臻也! 至此,則距世界大同
唯一步之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