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法裡談到某一個特點時,它都會
有一個變化,之後,還可以再往後延伸。
──────────────────
…………
所以講布施、持戒、忍辱,都一樣
你要知道它的用意是什麼──
它在規範你、使你成長。
我們一般人是懶洋洋的
那你會積極的、主動的去找尋
布施、持戒、忍辱的機會,而
又不會抱怨、不會抱怨哦!
尤其是忍辱,要是你
忍下來,卻要抱怨,就沒有用了:
不能抱怨,要積極的去承擔,
這就叫精進。
你精進以後,一定會有成果;
第一個就是禪定。
前一會我們講的第五離癡亂行
就是你實踐以後的禪定境界,
禪定之後,會產生般若智慧。
當然,從理論上講的這個部分,
有一大套的結構存在,在這裡就不細說了,
我們只是把這個架構先簡單的談一下。
那麼,到智慧產生時,一般叫「六波羅蜜」,
這時候的智慧是包含根本智與後得智;
但是,講「十波羅蜜」的時候,
這個智慧只是「根本智」。
所以我們就要區別清楚,因為──
第七的方便波羅蜜、
第八的願波羅蜜、
第九的力波羅蜜、
第十的智波羅蜜,
這四個,都屬於智慧的應用,所以叫做後得智。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結構裡,我們發現──
佛法裡談到某一個特點時,它都會
有一個變化,之後,還可以再往後延伸。
你看前面三個當中,
布施、持戒,這兩個是最重的。
........
法筵精點~255(擷自講記十行品第六善現行~02-6)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