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古典華嚴思想樞要
所謂「古典華嚴思想」是指唐朝以前的華嚴思想,
重點即在五大祖師的思想偉構之中; 自今而後,
即將展開的華嚴思想建設,則稱之為「新古典華嚴思想」。
不用「現代」乙詞,乃為欲保留後人發展之空間,況於今日
新時代的華嚴思想尚未誕生,如何而能自命也?
唯是於過度期中之奮鬥而已,姑且暫名為「新古典華嚴思想」也!
又,吾何人也? 何德何能而將古德浩如淵海之大作,妄作總結耶!?
唯試申論之,竊用斯語耳! 望諸君莫斧擘耶!
一、華嚴思想的誕生與形成
華嚴思想乃源自《華嚴經》,且以華嚴會異于鹿苑會之三藏十二部,
故有正視、審思《華嚴經》之必要。 事實上,《華嚴經》本身
已自成三藏十二部,而此部帙遠較鹿苑會之三藏十二部大得多;
然,此一部分之論證,已經不是本文所能論述之範疇。 簡言之,
《華嚴經》不是釋迦文一佛所說,而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共說!
倘以此立場言,《華嚴經》乃一部「大經集」; 且此一經集並非
世人之經集,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龍菩薩)之共同傑作,
包括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參與!何以故?實乃「一地不知二地事」!
即便是法身大士,亦唯就當位述說; 既言「四十一位次」,勢必
集合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完成之。
另,「妙覺」乙位,唯佛與佛始能知之也!
言《華嚴經》為「大經集」,佛子多不認可;
言《華嚴經》非釋迦文所說,則更無法忍受!
然此一論點並無不敬也! 此乃揭示《華嚴經》係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共同──直指真理之存在,及其存在本質之體、相、用也!
以此直顯,正是華嚴會上「不共」與「別」之特質; 故曰:
《華嚴經》之誕生,實乃真理的存在──由隱而顯,即由「龍宮」
而上「華嚴會上」,將此《華嚴經》所顯的真理存在昭示世人,
遂有華嚴系列思想之誕生。
華嚴一系思想,源自印度的《十地經論》與《十住毗婆娑論》。
傳入中國之後,中國的思想家將此〈十地品〉思想加以綜合整理,
遂成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比丘系思想,此即五大祖師系統的華嚴宗;
此外,
五台山李通玄系統,則是以周易、老莊為主軸,復融合《華嚴經》
之長者系華嚴思想。
比丘系以賢首國師集其大成; 長者系則稱李通玄為大成就者。
兩大思想系統皆具強烈的中國文化底蘊,無論是思想分析、
邏輯演繹等,都隱含著中國文化之濃烈色彩!
於神州大陸,華嚴思想的發展,即以華嚴會上之特質自成一系,
單獨發展,雖在大乘國度之中,已然形成一乘不共別圓的孤高氣勢!
兩宋以降,此兩股華嚴思想更匯為一流,尤其於華嚴禪觀領域,
非但引領著禪宗的發展,更指揮著真言密的思想走向;自十方佛觀、
三世佛觀、三聖觀、十一面觀音行法,演進到三大士信仰,乃至
明、清時期的毗盧觀音修法,在在皆是受到華嚴思想之指導。
此外,遼、金、西夏期間的華嚴信仰,更是受五台山長者系的
華嚴思想所影響,此一系列範圍極廣,已非本文所能荷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