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思想的承先與啟後
壹、前言
華嚴思想的誕生,乃最典型之宗教思想源淵。 各宗教思想淵源的
傳說與演繹,則是傳遞了各宗教特有的文化與思惟模式; 於此,
雖非本文探討之範疇,但作為佛教思想之源頭,華嚴思想誕生的
傳說,卻是本文的關鍵處。
據華嚴宗典籍之記載,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成道,首先
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述《大方廣佛華嚴經》; 以人間
無人能知能曉,遂有文殊菩薩與阿難海之結集,收藏于龍宮;
佛滅六百年後,有龍樹菩薩出,經大龍菩薩攝入龍宮,誦出
下本《華嚴經》流傳于人間,世人始聞此一乘圓音。
此中,華嚴誕生之緣由乃於「菩提樹下」,與佛世、佛史、佛傳等
全然無關,單獨自成一格,是為不共別傳也,吾稱之為華嚴會上!
于此會上,專顯正法(或真理)之存在,及此存在之體、相、用
(謂:大方廣境界),乃至如何到達此一真理存在境界之途徑。
以直顯而不由他故,稱為不共別音、不共別傳、不共別教、不共別圓
或別教一乘,皆此義也!
佛陀自菩提樹下成道,于鹿野苑三轉十二行相法輪,度五比丘,
佛法自此流布人間,以至今時。 佛世時期,經提冑阿含會、方廣
深密會、般若妙智會,乃至法華涅槃會,完成佛陀偉大的一代時教,
吾名之曰「法華會上」! 于此會上,乃人類史上的一段佳話,
專顯佛陀的偉大成就,以及那不可思議的慈悲胸襟,非但融會
大、小乘于一爐,更體現了一念三千、妙廣難思之境界,
是謂「共同圓音」或「同教一乘」也!
「法華會上」的史傳,史多爭議; 若曰「鹿苑會上」的史傳,
則可平大小乘之爭議,此等皆非本文論述之範圍; 是故,無論
華嚴會與法華會對舉,抑或華嚴會與鹿苑會對舉,皆可也!
而本文之重點,即在「華嚴會上」的思想傳說及其傳承。
宗教,是一種生命體驗;
宗教思想,即是將此生命體驗,運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
然此生命體驗有深、有淺、有簡、有繁,愈是全方位
而又徹底的生命體驗,愈是深奧、繁複、精微的體驗!
淺而簡的體驗容易表達,但如華嚴思想中
此等既究竟又窮盡的體驗表述,已然超越人類的大腦範圍,
故稱此生命體驗之領域為「真理境界」!
既曰真理無形無狀,人類便運用世間的人、事、物與時、空等
具體概念,從而表達那無形無狀之真理存在。
無形者有形之始也,欲將無形顯於有形,必藉某種媒介而表述,
吾稱之為行為模式、語言模式與思惟模式,此皆身、語、意業
之表徵也! 故經法中特用此以況真理存在之三密基因! 然,
此三模式為一切宗教思想中所共用,倘若不解其存在及運用,
則無法明瞭各宗教之根本核心價值,更無法解讀其根本經典!
身為真理與生命最深入與透徹的體驗,華嚴思想中的語言模式
及思惟模式,自有其一套完美的程式可言。 受限於篇幅之故,
本文僅就前述三龍故事,略作陳述。 所謂「三龍故事」,即是
大龍菩薩、龍宮與龍樹菩薩,其表法如下:
★ 大龍菩薩:實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亦可表具大善根之士!
★ 龍宮:即表自性海中,非外在世界之建築體也!
★ 龍樹菩薩:係表具大善根,且對佛法之傳佈及建樹有重大貢獻者!
三龍故事中的「大龍」非指任何單一之個人。 「龍宮」則表
人人之自性海中所具足者; 換言之,所謂「龍宮伏藏」,係指
大千經卷潛藏于每個人的自性海中,非是經本藏于海龍王家也!
另外,「龍樹菩薩」之稱亦非單指歷史上的龍樹;
史傳所記載之龍樹,唯是眾多「龍樹族」中之一員也!
因此,筆者稱《大方廣佛華嚴經》乃人類五大古文明之精華,
亦即人類思想顛峰之作! 自今而後,仍將會有無數龍樹菩薩
投入闡揚真理之行列,亦皆稱為「華嚴會上佛菩薩」也!
是知,華嚴會上與鹿苑會上(或法華會上)之差異,實極明顯;
于此語言模式及思惟模式層面,即可見其梗概! 然值得一提者,
任何的宗教思想普遍存在此種自成一格的文體;
此一文體即稱為「經」,可一再地被人反覆讀誦,
而有別於「書」或「冊」,無人將其日日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