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雖知而未顯揚。
唐人的青釉瓷,亦未必沒有極品!更未必沒有秘色瓷!只是在工藝
製作的過程中,沒有建立配方程式,亦即尚未完全掌握灰料成分以及
矽料成分所致,致令偶而才出現之青釉極品,乃至藍、靛、紫、黑、
紅等祕色瓷的出現,即成為不可思議的絕品,因而密藏不宣,得之者
未必上貢,如有上貢,則但云「綠泛藍光為祕色瓷」用以入宮,其
僅有一、二件,落為皇帝把玩之絕品,並未入地宮,但以同一窯所出,
皆云:祕色瓷也!
所以,簡單的為秘色瓷作定義,即是:青瓷中的青釉泛藍光之瓷器也!
此等秘色青釉,亦有言可能陶土中自然含銅、鐵等成份,因而影響釉色,
然陶士作胎縱含大量鐵質,於釉色只是底襯而已,影響不大; 若以
雜質較高之土泥摻灰作釉,則呈一般民間之泥漿釉,釉色容易混濁,
如黃釉、黑釉、醬釉等,雖亦稱自然發色,如欲顏色脫俗,仍要掌握
灰料,方足以成上品; 然不論泥料或灰料中之顏色,皆稱為自然發色也。
因為宋瓷以後皆採金屬發色,如有名之宋五大名窯青瓷作品,縱發藍彩
或綠彩,釉色燒如玉透,然因顏色是人為控制故,故釉色上下內外一致,
如油漆般,且顏色穩定,不似青釉之自然發色,色帶廣而難于控制;
故而,宋瓷以後的陶瓷工藝走向金屬發色,實是陶瓷發展史上一項
「美麗的錯誤」,元青花、明鬥彩、清花瓷等皆屬之; 至於今人之
西洋瓷畫已非陶瓷工藝之範圍了!
需要補充的是,秘色瓷可能是中國人對釉色透光的一項洞見,亦即
秘色瓷除了色的特質是綠色泛藍光之外,尚對此釉光竟具有如和闐玉
的寶光而非賊光,且此光又柔、又潤,賞心悅目,令人產生一種
不可思議的敬畏,因而稱之為秘色瓷。 在灰釉青瓷精品出現後,
有因發青綠色而形容為「綠瓷」者;有因其色如青綢綠帛,飄閃柔軟
光茫,而形容作「縹瓷」,唐朝詩人則形容其色帶廣、層次多,有如
深秋之「千峰翠色」;又此釉色可以於不經意間看到藍光,故稱「秘色」。
中國人對於色與光之間的鑒賞與品味,已藉著陶瓷顏色之研發,為
後人釐出了一條專用通道,此亦為宋瓷以降,瓷器鑒賞的主要標準之一。
又秘色瓷中的光,除了寶光之外,尚有一種晶光,對晶光的鑒賞正好
與寶光之內歛相反,晶光正是內歛中所透出的一種含蓄的鋒芒,具有
晶光之秘色瓷,方為極品之祕色瓷也! 所以秘色瓷的定義,基本上是
灰料自然發色,並具有三條件:即
1.青釉泛藍光
2.具寶光
3.具晶光
此乃秘色瓷中色與光之成果也,亦人類工藝達至鬼斧神工之境也!
以其色與光之結合到達了登峰之境,唯顯其境,筆墨無以形容,
故古人敬之為秘色瓷也! 此一結論乃我們自實踐、自體驗出來,
無限的珍惜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