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密教、建築、地宮
密教之所以為密教,與其他之宗派所不同的就是以壇城為中心,而
壇城之製作有小、有大。 小壇城即一般修法人在殿堂內的佈置,
大壇城則是全寺院的佈局,包括山林風水、軸線佈局、屋頂、瓦色、
地宮等,皆屬壇城之範圍;此一部分中、印密教之佈局有別,且
壇城之佈置是一種作意行為,此作意行為純屬行者的心行或三昧行
的範圍,非學術領域所能及,故本文不列入探討。 本文所欲研究者,
乃寺院建築的佈置與地宮內的物品佈置中,有關陶瓷物品之製作歷史
與製作流程,此中或與密教無直接關係,卻是密教所經常運用之器物。
陶瓷之製作在人類工藝史中屬於較簡便的工藝,但陶瓷作品可以
創造顏色、長久保存,故獨樹一格。 因陶瓷物品的製作所涉及到的
範圍很廣,包含水、土、釉、火等各項工藝,可以說在唐朝以前,
人類尚無法全面的掌握。
從陶瓷製作歷史觀察,陶瓷工藝於新石器時代已建立土胎造型之基礎,
如彩陶、黑陶。 其後或因燒窯時之偶然落灰煥發釉彩,引發陶師創作
契機,商代開始出現了原始青瓷。 春秋戰國則原始青瓷作品遂漸量多,
然以木灰泥漿調釉,雖經高溫燒結,尚不出色,暗黃灰黑,並不醒目。
兩漢魏晉則灰釉青瓷燒煉成熟,汱泥配灰,積翠出青,精品層出不窮。
唐朝則由灰釉更進入金屬發色釉的開發,釉相更豐富,雖然灰釉色相
與礦物釉色相不同,但因金屬發色較穩定,釉汁不易流淌,而且也
不只是出青色而已,可以控制調色,故而引領兩宋往此發展,形成
五大名窯,將金屬發色礦物釉發展到極至。 自宋朝以下,陶瓷又走出
元青花、明鬥彩、清花瓷等方向,雖然豐富,然皆不出礦物釉金屬發色
之範疇。
大華嚴寺經過長期的實踐,發現兩漢所發展成熟的原始灰釉青瓷富含
獨特的釉色內含,甚且仍有諸多光色奧秘深藏未解,故而積極投入研發,
今已將原始漢陶高溫青釉的製作流程解讀出來,並試行製作,欲令
宋瓷以前的漢陶光輝再顯於世。
漢陶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黃金時期,是原始陶器進入施釉陶瓷的過渡
時期,期間大約自春秋戰國到唐末五代十國,此約千五百餘年之間,
陶瓷的製作工藝,表現出由無釉階段到彩釉階段的摸索階段,此一
陶瓷工藝師的摸索階段,實是人類工藝成長的心路歷程,也是人類
文明最具體、最明顯的寫照。這一千五百年的工藝傳承,證明陶瓷
工藝師們皆埋首于「灰」與「泥」中,並對於「火」的冶煉之間
穿梭、摸索、嚐試與科研,產生了一整套研究發展過程,此一時期
的研究者或工藝師,是非常大膽的嘗試在土胎素胚上施予「既粉妝
又加固」的冶艷工程。
以漢陶為核心的一千五百年陶瓷釉彩工藝歷史中,其實就是整個
青釉研發史的全記錄。青釉是我們後人賦予的封號,祖先們的研發
歷程中根本就是莫名其妙; 但是,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
「灰料」竟然是發色劑,不論是木灰、草灰、雜料灰或純料灰,
皆是青釉中各種偏光色的發色源。 而矽是玻璃體,早期的祖先們
懂得用「矽」,卻不知道矽的存在,只是運用「泥巴」中的「矽」;
經日久天長之後,逐漸發現矽含量豐富的長石粉混合灰料的青釉,
與一般泥料混合灰料或單純灰料的青釉,此三者燒製結果大不相同。
青釉由於灰料粉的粗細、比例與長石粉的配比,所產生的色澤有黃、
綠、藍、靛、紫等各種顏色,此種廣潤的色帶為古人所驚艷,稱之為
「秘色」! 邇來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是驚天動地的發現,舉國亦有
多件秘色瓷面世,諸多學者專家亦發表見解,這是中國陶瓷文化進展
的一次契機!
8